黑熊和棕熊的故事
文/连水 《新西部》2004年第3期
黑熊和棕熊喜食蜂蜜,都以养蜂为生。它们各有一种蜂箱,养着同样多的蜜蜂。有一天,它们决定比赛看谁的蜜蜂产的蜜多。
黑熊想,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“访问量”。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昂贵的测量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。在它看来,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。每过完一个季度,黑熊就发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;同时,黑熊还设立了奖项,奖励访问量最高的蜜蜂。但它从不告诉蜜蜂们它是在与棕熊比赛,它只是让它的蜜蜂比赛访问量。
棕熊与黑熊想的不一样。它觉得蜜蜂能产多少蜜,核心在于它们每天采回多少花蜜。花蜜越多,酿的蜂蜜也越多。于是它直截了当告诉众蜜蜂:它在和黑熊比赛看谁产的蜜多。它花了不多的钱买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,测量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,并把测量成果张榜发布。它也设立了一套奖励制度,重奖当月采花蜜最多的蜜蜂。如果一个月的蜜蜂总产量高于上个月,那么所有蜜蜂都受到不同限度的奖励。
一年过去了,两只熊查看比赛成果,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。
黑熊的评估体系很精确,但它评估的绩效与最终的绩效并不直接相关。黑熊的蜜蜂为尽可能提高访问量,都不采太多的花蜜,因为采的花蜜越多,飞起来就越慢,每天的访问量就越少。另外,黑熊本来是为了让蜜蜂搜集更多的信息才让它们竞争,由于奖励范围太小,为搜集更多信息的竞争变成了相互封锁信息。蜜蜂之间竞争的压力太大,一只蜜蜂即使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,比如某个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槐树林,它也不愿将此信息与其他蜜蜂分享。
而棕熊的蜜蜂则不一样,因为它不限于奖励一只蜜蜂,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,蜜蜂相互合作,嗅觉灵敏,飞得快的蜜蜂负责打探哪儿的花最多最好,然后回来告诉力气大的蜜蜂一齐到那儿去采集花蜜,剩下的蜜蜂负责贮存采集回的花蜜,将其酿成蜂蜜。虽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奖励,但其他蜜蜂也能捞到部分好处,因此蜜蜂之间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。
激励是手段,激励员工之间竞争固然必要,但相比之下,激发起所有员工的团队精神尤显突出。2003年年末我们在深圳的新年联欢会就有这样一个理念贯穿始终:在合作中竞争,在竞争中合作,这个理念体现的是正是公司的一种团队文化。
由于乐队指挥者的指挥才能不同,乐队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应,或者演奏得杂乱无章,或者表现出激情与才华。和谐、激情、成果是我们的目标,所以……一定要加油!
分析黑熊败北的原因
黑熊败北的关键在于其管理逻辑与目标的脱节,具体体现在目标模糊、指标错位与激励失衡三方面。
首先,目标未明确导致行动偏离。黑熊从未告知蜜蜂比赛的终极目标是“产蜜多”,仅让蜜蜂“比赛访问量”,使蜜蜂误以为“访问量”就是最终目的。为追求高访问量,蜜蜂刻意减少每次采蜜量——因为花蜜越多飞行越慢,访问量就越少,这种“舍本逐末”直接导致产蜜效率低下。而棕熊明确“与黑熊比赛产蜜”的目标,让蜜蜂清楚所有行动需围绕“多产蜜”展开,方向一致自然凝聚合力。
其次,考核指标与核心目标矛盾。黑熊将“访问量”这一过程指标等同于“产蜜量”这一结果指标,却忽视两者的内在冲突:采蜜量与访问量在体力分配上存在天然矛盾。这种错位引导蜜蜂牺牲实际贡献(采蜜)换取表面数据(访问量),与产蜜目标背道而驰。棕熊则直击核心,以“采回花蜜数量”和“蜂箱总产量”为指标,直接关联最终成果,指标与目标高度统一,激励蜜蜂专注实际价值。
最后,激励机制引发团队内耗。黑熊仅奖励“访问量最高”的个体,导致蜜蜂为争夺奖励互相封锁信息:即使发现优质花源,也不愿分享给同伴,甚至刻意干扰他人——因为同伴访问量低,自己才能“脱颖而出”;而棕熊既重奖采蜜最多的个体,也奖励团队总产量提升,促使蜜蜂分工协作:探路蜂分享花源,采蜜蜂集中采集,存储蜂专注酿蜜,形成“信息共享、优势互补”的团队效应。
可见,黑熊败北源于混淆了“手段”与“目的”,忽视了目标引领、结果导向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。这也启示我们:无论是管理还是做事,需先明确核心目标,确保过程指标服务于结果,同时通过合理机制激发整体效能,方能实现最终成果。
结合黑熊与棕熊的管理差异,分析黑熊失败的原因,从“目标设定—考核指标—激励机制”三个维度切入:首先,目标清晰度方面,黑熊未明确终极目标(产蜜),仅聚焦过程(访问量),导致行动偏离;棕熊明确目标,方向一致。其次,指标关联性方面,黑熊的“访问量”与“产蜜”矛盾,棕熊的“采蜜量”“总产量”直接关联结果。最后,激励效果方面,黑熊个体奖励引发内耗,棕熊兼顾个体与团队激励促进协作。通过对比这些差异,即可提炼出黑熊败北的核心因素。